联系中教文化在线留言原站切换网站地图您好!欢迎来到中教文化品牌官网!

中教文化

十大校区 21年专注建筑类培训一线师资教育培训,确保考生高通过率

当前位置首页 » 中教文化新闻中心 » 手把手教你填写广州市职称认定系统!超详细

手把手教你填写广州市职称认定系统!超详细

返回列表 来源:中教文化 查看手机网址
扫一扫!手把手教你填写广州市职称认定系统!超详细扫一扫!
浏览:- 发布日期:2024-04-03 11:47:00【

手把手教你填写广州市职称认定系统!超详细

广州市职称认定系统

一、登录系统

佐证材料上传要求:所有上传的材料通过扫描获取电子版,如无扫描设备的可以拍照存档,上传的所有附件正面朝上清晰可辩,并适当压缩体积,一般单页的佐证材料以jpg格式上传,多页的佐证材料以pdf格式上传。材料时间排列顺序号标注由近及远,即2022年的顺序号为1。

1.登陆市人社局职称业务申报与管理系统http://c.nxw.so/a6wjC,输入用户名、密码及验证码后点击登录按钮。(建议使用ie浏览器或360浏览器兼容模式)

2.点击“职称业务申报”按钮,进入“职称业务申报与管理系统”。

3.依次在左侧导航栏点击:初次职称考核认定一一送广州市(市内)评委会认定一-中级(或初级),在右侧点击“中级(初级)初次职称考核认定”。

4.选择“单位主管类型”和“认定资格系列”。点击“确定”后会打开人社局职称工作通知公告页面,浏览后点“返回”,进入个人申报界面.

5.如果“公民身份号码”右侧有一个眼睛的图标,需要点击该图标进行脱敏信息验证,点击“获取短信校验码”,输入验证码后再确认即可。(如果尝试多次都无法获取验证码,可登录智慧人才家园的“资料修改”界面更改手机号码,建议修改为不同运营商的手机号码。)

6.在左侧导航栏依次点击,填写相关信息。


二、基本信息(标识*号的项请务必填写)

1.上传照片的要求:本人近期正面免冠彩色1寸蓝色底电子证件照;照片图像清晰;照片格式为jpg,大小在500k以内,像素不小于413x295。

2.现行政职务及任职时间:如有,按实际填写;如没有填“无”。

3. 从事现专业技术工作年限:填写从事与所学专业、申请认定专业对口或相近专业技术工作的年限。

4.与认定职称对应的所学专业:按照申请认定学历的毕业证书上的专业完整填写。

5.对应专业的全日制学历:填写与申请认定专业对应的全日制学历。

6.单位性质:公办学校选“国企事业单位”,民办学校选择“其它"。

7.单位所属地区:选择“地级市以上”。

8.申报类型:选“普通”。

9.单位主管类型:选“区属”。

10.认定资格系列:填写“中小学教师”。

11.认定专业:申请认定专业应当与申报人所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所学专业对口或相近。

12.申报评委会:选“广州市天河区中小学一级教师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并选对应的评议组)或者“广州市天河区中小学


三、三级教师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不用选评议组)

认定特殊教育学科的选“广州市中小学一级教师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并选对应的评议组)”广州市中小学二、三级教师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不用选评议组)”。认定专业”根据附件4表格内专业填写。


四、其他项目要求

13.专业技术资格历史情况。按实际情况如实填写,如有取得其他系列职称的也需要填写。如经核实已取得其他专业技术资格,但未如实填写。将按照提供虚假材料处理。

14.学历 (学位)教育情况:从用于认定专业的最高学历填写至最低学历。如果学业未结束的不填写。最低学历填写至高中(中职、中技)学历。用于申报考核认定的学历(学位)必须在“记录顺序号”中填写1,申报人需通过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实名注册,查询本人学历(学位)信息,并打印查询信息;如国内取得的学历(学位)暂无法通过学生信息网查询的,需提供学籍证明或毕业生登记表等相关佐证材料。。如在国(境)外取得的学历(学位),须经国家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进行认证。

15.主要专业技术工作经历:现工作单位的记录顺序号为1(目前正在进行的专业技术工作经历因尚未结束,“结束时间”必须为空白)。专业技术工作经历按时间倒推顺序填写。

16.社保缴纳信息设置:“是否缴纳社保”选择“是”,自动获取近年社保缴费情况。注意:如没缴纳社保选择“否”,并填写未缴纳社保原因,同时上传纸质版社保明细。

17.工作期间奖惩情况:含综合荣誉奖项和教育教学奖项。

18.个人专业技术工作小结:如实填写本人从教以来的思想品德、专业技术工作经历情况、业绩成果及履行职责的情况、成绩等(限2500字以内) 。应当根据本人实际情况填写,不得上网抄袭。

19.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及取得的业绩成果情况:

(1)育人工作(班主任工作或学生管理工作情况,开展学生社团、第二课堂、兴趣小组、课余专业技能训练活动的情况):将班主任工作或学生管理工作情况相关的证明材料整理好上传至附件。包含以下材料,班主任工作证明;组织开展学生社团、第二课堂、兴趣小组、课余专业技能训练等活动的材料;与育人工作相关的业绩成果证明;300字左右的班主任工作小结。如有业绩成果按要求填写和上传附件。

(2)教学工作:将教学工作情况相关的证明材料整理好上传至附件。包含以下材料,从教以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情况。按由近及远的顺序,即2022-2023学年度最近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排在前面。从教以来主要教育教学教研工作情况。按由近及远的顺序,即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的教研活动排在前面,如有竞赛获奖的,将获奖证书放在最后;教学反思与总结(申报初级认定提供)。

20.公开发表(出版)的论文、著作、译著:填写、上传论文或著作、译著等按提示要求上传。论文附件:附件须包含可编辑版的论文原文,并将刊物的封面页、目录页、论文对应的正文页扫描后依次放在文档的后面保存为.doc格式的word文档上传。

著作:填写本人正式出版的教材、教学参考书或著作(译著)的详细信息。如实填写书名、书号、作者名次,完成章节、字数等信息。附件:将著作的封面页、目录页、版权页、能代表本人理该水平部分正文页扫描后上传。

学术会议宣读的论文:如有,须注明举办学术会议的单位或团体及必须上传附件(包括:论文正文页面及相关证明材料如会议通知、宣读证明等).

课题:从教以来完成的教育教学科研课题、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将相关佐证材料扫描后保存为一个文档上传。附件应包含:立项证明、结题证明、立项书、结题报告和研究成果等原始过程性材料。上传在“公开发表(出版)的论文、著作、译著”栏目中。

21.年度考核结果:填写从教以来年度考核的情况,按从小到大的记录顺序号将填写内容生成至表格相应栏目。

22.证书、证明材料:按“记录顺序号”依次排序上传。(1)劳动合同及劳务派遣协议原件、在职在编证明(公办)。(2)上岗(从业、职业、执业)证书原件:上传教师资格证、含注册信息。有多条记录的,提交最高级别的记录即可。(3)系统不能自动获取的,还需上传社保缴费明细表原件。(4)上传继续教育完成证书。(5) 指导新老师或青年教师材料(认定一级需要)。(6) 指导学生获奖材料或个人获奖材料。(7)其它:如申报人还有其他相关材料在上述项目中未有说明且无相应栏目填写或上传的可在本栏目中补充填写并上传佐证材料,例如:在校所学课程成绩单(表)复印件、《天河区教育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诚信承诺书》等“记录顺序号”依次向后排序。

23.完成并送审:送审时注意系统标注有单位负责人的必须要填写负责人姓名,行政职务必须要填写,审核日期必须在公示结束后。

法人单位提交要求:所在单位审核意见:1.单位专业科教研组,学校领导填写对申报教师的考核意见和评价意见。最后在“推荐情况”中填写单位推荐委员会的推荐意见。需写明申报人的德能勤绩情况,最后要有“同意推荐XXX老师申报学科+级别+类型专业技术资格”字眼(建议要求不少于150字) 。2.人数: 参加16/17人数:**表决结果同意人数:等。 (填报的是推荐委员会人数,不是全校教师人数) 。法人单位附件:1.评前公示表,上传相应申报人公示完成后,手续齐备的《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前公示情况表》,公示码在公示栏张贴的照片和在单位微信群(或其他单位内部联系群)发布公示码的截图作为附件上传。

2.必须检查公示日期是否满5个工作日。申报人员有跨单位调动的,还需上传原单位的公示表。(系统公示期间群众投诉内容一栏校长审核日期不得早于公示结束日期。)

3.校内竞岗排序情况(公办在编教师必须提供)教学能力考核成绩:上传教学能力考核相关材料,含《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讲课(说课/评课/讲课)考核评分表》和《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教育教学考核评分汇总》。

4.单位综合承诺书。

5.量化必备条件指标表与量化评价指标表。

6.民主测评材料(认定一级需要)。

7.校内竞岗排序情况(公办在编教师必须提供) 。


特别注意:

1、深圳职称申报系统官方入口:http://c.nxw.so/9lTJ9 (认准官方入口)

深圳评审入口


2、广州职称申报系统官方入口:http://c.nxw.so/a6wjC (认准官方入口)

广州评审入口

3、东莞职称申报系统官方入口:http://c.nxw.so/dbCx3 (认准官方入口)

东莞评审入口

4、除广州、深圳或是东莞外的,广东省其他地方的职称申报官方入口:http://c.nxw.so/cr0gq (请不要弄错)

广东评审入口

一年又一年,获得证书的人越来越多,希望你也是其中的一员。宝子们注意哈!!小编仅提供工程类的职称评审一站式助评服务!!


工程类职称评审也会根据每个地区的政策不同,每个人的个人资质也不同,产生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具体的问题可以通过专业老师的指导哦。



推荐阅读

    【本文分享】:

    【责任编辑】:中教文化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